4月17日 · 
 

最近試著寫詩評,在網上查資料時見專業人士的評析是深奧而艱深的,不禁為我詩評的淺白幼稚而難堪了起來。
將其中一首我很喜歡的詩與其詩評分享給大家,請幫我看看我寫得夠不夠專業?

詩評一

詩人:席慕蓉
出處:《以詩之名》2011年出版
標題:最後的摺疊

已各在岸的一方
曉夢將醒未醒之際
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

我愛 時間是如此將我們分隔
簡易決絕 直如一紙之對摺
外側是全然的翻轉與隱沒 不留餘地
內裡是更為貼近的愛撫與呼吸
不可思議 這人生的布局
如曾經及為熟悉卻再也無法想起的旋律
如居住了半生卻從此消失的城郭
而歲月忽忽已晚 有人猶在覓路關山
卻彷彿還見你唇角那年輕狡黠的笑意
遠處林間有些什麼閃動著絲綢般柔滑的光芒
是一株黃玫瑰正在我們初識的那個夏日徐徐綻放
遠處林間有些什麼閃動著絲綢般柔滑的光芒
卻彷彿還見你唇角那年輕狡黠的笑意
而歲月忽忽已晚 有人猶在覓路關山
如居住了半生卻從此消失的城郭
如曾經及為熟悉卻再也無法想起的旋律
不可思議 這人生的布局
內裡是更為貼近的愛撫與呼吸
外側是全然的翻轉與隱沒 不留餘地
簡易決絕 直如一紙之對摺
我愛 死亡是如此將我們分隔

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
曉夢將醒未醒之際
已各在岸的一方

                     二0一0‧十‧十

賞析:

  有人說席慕蓉的詩是淺白、討好讀者的大眾詩,我不同意;在古代,詩是知識份子閒暇時附庸風雅的小把戲,一般不識字或沒讀過書的普羅大眾根本無力去寫與閱讀,而到了現代,文盲幾乎成了絕種的名詞,但一般識字又不愛讀書的普羅大眾依然無力去寫與閱讀一首現代詩,那麼寫一首可以讓有心識詩的現代人可以迅速懂得的詩有錯嗎?
  席慕蓉的情詩一向是溫柔婉約、嫻靜優美的,但她寫起關於其故鄉蒙古的詩時又是豪爽奔放的,如此多面相的詩人,她的詩又豈是淺白、討好可以形容?
  以這首收錄在《以詩之名》的〈最後的摺疊〉一詩來說,初讀時會以為這是一首詩人懷念已故愛人的情詩,但讀第二次時,會發現其中的奧妙:本詩在最中心這句「是一株黃玫瑰正在我們初識的那個夏日徐徐綻放」之後如照鏡子般倒映句句漣漪般相同的詩句,正如同本詩之名〈最後的摺疊〉那樣,奇妙地對摺了起來。
  詩人在詩中精準地描述時間、空間,有嗅覺(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有觸覺(內裡是更為貼近的愛撫與呼吸)、還有視覺(卻彷彿還見你唇角那年輕狡黠的笑意)。詩人從心而發的記憶與思念,她已逝的愛人,特意由近景(現在)一路寫到遠景(過去),然後將時間空間停留在「是一株黃玫瑰正在我們初識的那個夏日徐徐綻放」這句,做為最深最痛也是最初的回憶,也是全詩的中心點。
  全詩只有兩處改變,「時間」、「死亡」,卻也是恰恰將詩人與其愛人永恆分開的事情,詩人的腦海裡還記得「你唇角那年輕狡黠的笑意」,愛人青春年少時美好迷人的面容,然「而歲月忽忽已晚」,光陰猶如過眼雲煙般流去,詩人感慨人世間的改變就像「如居住了半生卻從此消失的城郭」,那樣熟悉、卻也那樣陌生。
  詩人感覺這一切就像「直如一紙之對摺」那麼「簡易決絕」,她在「曉夢將醒未醒之際」想起她的愛人,最後也在「曉夢將醒未醒之際」結束她的思念。一切如同一場將醒的夢一樣來襲,她那已死去的愛人及兩人美麗的回憶在變了的時間空間到來,在夢快醒來的時候,詩人的一切感覺像「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一般隨著夢醒而消失。
  雖然我從未有愛人逝去的遭遇,但詩人在詩中的種種感覺我都懂得而了然於心,當一個人在心愛的人消失於身旁時,面臨那種巨大深沉的悲傷,也許當下是寫不出一首完整而精密的詩,但在最痛苦的時刻離去之後,詩人在經過精密思量之後寫出一首完整而情感豐富的詩來,其情意切切、其思慮之周密,早已超出淺白的程度。我讀完之後,除了嘆息,還有幾絲惆悵。
  詩人的境界是極為深刻的,而身處於幸福世界的我們是淺淺的美好,一首好詩橫陳在我們面前,詩人帶著她最痛最美的時間與空間與我們面對面,這閱讀的時光是如此短暫而幸福,我當真心推薦這首〈最後的摺疊〉給你,冀希我們可以將這份幸福延續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雪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